周岱翰,国医大师,当代中医肿瘤学家。1941年5月出生,广东汕头人,农工党员,196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专业,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,首席教授、主任医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导师,第三、四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,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,广东省名中医,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188金宝搏服务热线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名誉主任委员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
周岱翰从医51年,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、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研究的学者,开创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,开设和推动中医肿瘤学高等教育,诠释“带瘤生存”,更新治癌理念,首创国内肺癌中成药“鹤蟾片”。擅长治疗肝癌、肺癌、肠癌等晚期恶性肿瘤。
周岱翰积极推动中医肿瘤学高等教育,任教育部首部规划教材《中医肿瘤学》主编。出版学术著作8部,发表论文百余篇。1986年获“全国(部级)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”,2010年获“教育部科技进步奖”一等奖、“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”二等奖,2010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“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”称号。2011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百名“郭春园式好医师”称号。2016年底被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授予“南粤最美中医”称号。2017年6月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“南粤楷模”称号。
一、开拓中医肿瘤学,创立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
重视中医经典指导临床,提出肿瘤辨证施治规范始于《伤寒杂病论》,强调“辨证论治三层次”,即辨病、辨证、辨症;发展温病学说,首倡肿瘤放疗致“放射病”属“火邪”、“热毒”,部分化疗毒副反应属温病“湿热”范畴。
根据岭南气候环境及饮食文化习俗,岭南中草药及肿瘤患者“湿、毒”的特性,结合岭南医家论述和民间验方,强调从“湿热、瘀毒”立论的策略,重视辨证施膳,创立《中医肿瘤食疗学》等专著,形成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,相关技术、经验已在本省11家地市级医院推广应用。
二、诠释“带瘤生存”,更新治癌理念
针对晚期癌症和复发患者的治疗困境,周岱翰1997年在《肿瘤治验集要》中诠释“带瘤生存”:治疗中当邪正对峙、邪难压正的情况下,可出现“带瘤生存”阶段,治疗目的为通过辨证论治改善症状,提高生存质量,延长生存期。2016年WHO把恶性肿瘤定性为“慢性病”,客观上肯定“带瘤生存”理念,使大量患者避免过度治疗而生存,这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点和优势。
三、率先开办中医肿瘤本科教育
1982年开办“消化系统癌瘤专科班”共3期,1991年开选修课并编写《中医肿瘤学讲义》。2005年率先开办中医肿瘤本科教育。2014年在大学创立“中医肿瘤卓越班”。2012年主编首部教育部“十一五”规划教材《中医肿瘤学》。培养博士生国内32名、国外9名。2006年获“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”。
四、践行科技创新,研制首个肺癌中成药“鹤蟾片”
“八·五”期间主持《中成药鹤蟾片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》,1986年获“全国医药卫生(部级)重大科技成果奖”乙级奖;国家“九·五”攻关期间获1999年“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”二等奖;“十·五”攻关课题获2005年“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”三等奖;主持“中医药提高肺癌疗效和生存期的系列研究”,2010年获“教育部科技进步奖”一等奖;主持“中医药改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研究”,2010年获“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”二等奖。1985年研制第一个肺癌中成药“鹤蟾片”投产上市,至今仍应用临床。
五、学术影响辐射港澳台、东南亚、澳美欧
1979年成为国内首批访港中医学者,以后多次在港、澳、台开设讲座,会诊病人。2003年创办粤港澳肿瘤大会,至今已5届。多次应邀赴东南亚各国讲学并诊治患者,多次到日本、澳洲、欧洲及美、加等国参观、讲学。1996年受聘为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系博士生导师。2005年邀请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(NCI)怀特博士访华,并于次年在NCI召开中美肿瘤学术会议,开启并延续至今的中美专家合作。周岱翰是中医肿瘤学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。
(来源: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)